案例城市博鱼台发展如何不“掉队”苏州广电有这些媒体融合经验可借鉴
发布日期:2022-08-14 浏览次数:0

博鱼城市台如何突破自身的限制,在融合转型加速期跟上步伐?苏州广电总台这些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的经验或许值得学习。

2016年8月,苏州广播电视总台迁入被称为“靴子楼”的苏州新地标。此时距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“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、手段先进、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”刚刚过去两年,但不少地方媒体依然面临着想要融媒转型却发不出力的困境。

“传统主流媒体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前所未有。”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台长陆玉方说,“我们要学会在困境中思考、逆境中崛起,因地制宜、顺势而为,重新定义移动互联网时代城市广电的内涵外延。”

博鱼案例城市博鱼台发展如何不“掉队”苏州广电有这些媒体融合经验可借鉴

两年过去,成果如何?6月8日,全国多家地方电视台的台长、总编辑一起参观苏州广播电视总台,学习媒体融合发展经验。3天前,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张海涛在调研时也用了“了不起、好样的、不简单”三个词形容所见所闻,“结合自己实际做迭代和优化,苏州广电确实实现了传统媒体的华丽转身。”张海涛说。

从技术引进到原创

博鱼穿过“靴子楼”的风口,来到一个场馆。门口的屏幕正在演示不断升降变换的座椅,“它可以是中间高四周低的拳击台,也可以变成四周高像篮球场一样的形式”,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党委委员、总工程师郭昌雄向大家介绍。正是这个“多变”的场馆,既可以成为电视综艺节目《天籁之战》的录制地,也可以举办一场汽车新品发布会或者T台秀。

“这是日本设计的吗?”张海涛问。

“不是。”郭昌雄说,“整个设计我们有发明专利的。”

几天后,苏州台即将推出一档时政访谈节目。在第一期的录制中,苏州市长会和各部门官员就“让天更蓝水更清”和“让城市更美好”两个话题展开讨论。在市环保局局长进行演讲前中国城市网络电视台苏州台苏州新闻,美编团队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,结合现场声光电等视听技术,让整个演播厅变成一个实时的生态城市“实景”;而在市发改委主任演讲时,演播厅又摇身一变,成为由数字代码构成的智慧城市。

一方面,这个演播厅创造性地设计使用了飞行屏和移动屏,极大地丰富了节目表现形式;另一方面,结合虚拟包装和大屏包装,“变换花样”也已经实现了日常化的运转。在《苏州新闻》《联播苏州》《乐活6点档》《新闻夜班车》四档节目中,观众都能看到这个演播室的“多副面孔”。

两个月前,在2018全美广播电视展(NAB)开幕式上,这个全媒体新闻演播室还获得了由Newscast Studio(电视创意交易出版专业委员会)评选的国际类新闻演播室舞美设计大奖,在国内的城市台中尚属首次。

更为重要的是,一个小小的演播厅其实也隐约探寻着城市台融媒发展的必由之路——从引进到试用,再到原创、对外输出的过程。

案例城市博鱼台发展如何不“掉队”苏州广电有这些媒体融合经验可借鉴

据郭昌雄介绍,这个全媒体新闻演播厅最初从美国团队手中全套购入,但现场采用的却是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摄像机器人,AR素材模块也由台内团队原创设计,甚至包括演播室中的提词器,主持人只需一个手势或调整按钮就能切换界面。为了降低成本,“从去玻璃厂找人镀膜,到完成结构设计和软件设计,都是我们自己做”。

不久前,苏州广电发布了看苏州APP的5.0版本,除了在新闻资讯、现场直播等方面实现继续优化,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升级也有抢眼表现,26家部委办局单位开设了独家的信息服务频道,用户能轻松从手机端获取党的建设、财政新规等各方信息。

案例城市博鱼台发展如何不“掉队”苏州广电有这些媒体融合经验可借鉴

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王晓红表示,“这种尝试其实重新定义了广播电视台的功能定位。今天的广电媒体已经超越了我们传统传播媒介的意义,它可以连接各种资源,而且是由多方共构的一个平台中国城市网络电视台苏州台苏州新闻,它成为了这些部委办各种资源的一个集纳中心、一个枢纽。”

“化学性融合”下的内容生产

“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非物理性叠加,而是化学性融合。” 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、总编辑沈玲说。

在调研现场中国城市网络电视台苏州台苏州新闻,郭昌雄以“张海涛”为关键词在SBS云媒体平台上进行检索,顿时出现了一条他在2009年在苏州广电调研时的视频素材。

案例城市博鱼台发展如何不“掉队”苏州广电有这些媒体融合经验可借鉴

“我们上传了自2001年总台成立以来,总共54万条目、14万小时的视频素材。”郭昌雄说,现在云媒资平台可以自动编入每天13.5个小时的自制内容,其他机构和个人也能及时下载使用,“利用率非常高,大约一天有400多次下载”。

除此之外,整个平台还是一个全媒体指挥调度系统,融汇了台内外各广播、电视、微信、微博、APP、网络订阅等信源。

对技术的全力拥抱,让苏州广电在内容生产上有了足够的底气。“内容是解决融媒转型的根本,出精品是媒体融合发展的硬道理。”沈玲认为,当媒体融合转型到一定深度时中国城市网络电视台苏州台苏州新闻,内容的价值也会进一步凸显。

案例城市博鱼台发展如何不“掉队”苏州广电有这些媒体融合经验可借鉴

与此同时,移动端直播和短视频也是苏州广电近年来在内容转型上的尝试,例如“看苏州”平台的“主播秀”从2017年4月开始,先后入驻百余位广电主持人,并上线进行了近两千场直播,总评论超过17万条,总点击量突破4600万。这种实践也进一步表明,主流媒体也能培育有个性、有魅力的“主流网红”。

近年两会期间中国城市网络电视台苏州台苏州新闻,苏州广电也入驻了人民日报“中央厨房”协同生产,产生了一批如《两会夜归人》等创意短视频;去年十九大期间,“看苏州”客户端也借传统报纸特刊形式,采用新媒体技术,结合音视频交互呈现,推出《跨越世纪的特刊》;此外,还与人民日报一本政经工作室推出《穿越党史 上党端头条》,其被十九大新闻中心选中,成为大会期间唯一推送的创意产品。

“不能搞权宜之计,不为建设而建设,不求表面热闹。”陆玉方说,唯有将新理念、新技术、新思维与优质内容结合,才能形成既彰显主流媒体特质,又符合互联网规律特点的融媒产品。

不被“城市”限制的发展格局

主流媒体的融合转型正在进行着一场“自我革命”,用陆玉方的话来讲,这次“革命”的方向需要实现从非常态到常态,从单维度向全方位,从浅层向深度,从内部到开放的转变。

“如果仅仅守着一亩三分地,发展道路必然越走越窄。”危机与机遇并存,苏州广电较早的“苏醒”让它走在了试验田的前列。

案例城市博鱼台发展如何不“掉队”苏州广电有这些媒体融合经验可借鉴

在去年年底的一次改革中,苏州广电对自己的体制“动刀”,借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经验,推行组建跨部门、跨领域、跨区域的融媒工作室,各个端口的采编、技术、经营一线人员也完全按照兴趣化组合,实行项目制施工。

这样的调整,让苏州广电不仅在内容上有了更为强劲的生产力,也在人才孵化方面释放出新的活力。

实际的融合转型比想象中难,因为苏州广电不仅面临内部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,也需要开拓合作,寻求新的领地。

为了成长为一个“多面手”,在动态的融媒转型过程中,苏州广电一方面与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深度合作,探索建立第一个广电版和地方版的“中央厨房”;另一方面又组建了市场化的短视频工作室,先后创制《红白情缘》《苏州姑娘》等短视频作品,网络点击量和口碑不俗。此外,苏州广电近年来自己孵化的“蟹视频”“水滴视频”等短视频也都有不错表现。

案例城市博鱼台发展如何不“掉队”苏州广电有这些媒体融合经验可借鉴

站在苏州广电总台新址“靴子楼”的50层朝西望去,是江苏省第一高楼苏州国金中心。作为地级市的苏州,其辖内的4个县级市,昆山、张家港、常熟、太仓均在全国百强县级市的前十名。

城市的底气或多或少影响着苏州广电的视野,“苏州广电总台一开始就明确要标杆前移,因为媒体融合发展是国家战略”。陆玉方指出,身处一线舆论高地和市场阵地,城市广电也要和中央、省级媒体一样,深刻认识到推动融合发展是中央赋予各级媒体的历史使命,事关主流阵地的进退,决定传统媒体的生死。

所有的技术、内容的创新,其实都是重新在链接媒体与受众或者用户的关系。所有的努力,也都是在试图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、引导力、影响力和公信力。

案例城市博鱼台发展如何不“掉队”苏州广电有这些媒体融合经验可借鉴

“传统广电的融媒转型已成为一个必答题。”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王晓雄谈道。然而,即使是这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摆在眼前,也有人半道卡壳,有人书写潦草,有人甚至不知如何下笔。如何全面地追赶并超越时代?苏州广电其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。

经过几年的媒体融合实践,苏州广电的市场份额依旧不减。与此同时,新媒体端的用户也有了大幅度地积聚和提升。

“我们需要总结、学习和推广苏州经验。”在张海涛看来,苏州广电今天的成绩与其媒体属性,以及对责任的深刻理解息息相关。

博鱼对于苏州广电自身来说,“我们深知媒体融合永远在路上,在融合发展中提高舆论引导力、传播影响力,是个渐进且无止境的过程。”